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3篇
  免费   255篇
  国内免费   336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14篇
地球物理   78篇
地质学   1167篇
海洋学   59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96篇
自然地理   3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98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64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1979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01.
济南千佛山及其周边地区的早古生代地层在我国北方极具代表性,该文在结合前人的大量研究总结和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对千佛山地区的岩石地层、沉积相、层序地层和区内存在的重要地质构造界面进行了详细的总结;同时,结合该区在大地构造单元中所处的位置对其地质构造演化和古地理进行了系统的总结。  相似文献   
902.
据西藏自治区大地构造演化特征,从整个青藏高原构造单元分布特点考虑,本文将西藏自治区地层区划结合构造单元和含煤地层一并考虑,将其划分为三个构造-地层大区:羌塘-三江构造-地层大区、班公湖-双湖-怒江构造-地层大区、冈底斯-喜马拉雅构造-地层大区。从区域地层、沉积构造及其古生物化石组合等特点综合分析,得出西藏赋煤区聚煤作用具有时代多、分布广、煤层层数多、厚度薄和稳定性差的总体特点。区内含煤地层包括下石炭统、上二叠统、上三叠统、中侏罗统、下白垩统和古近系等。最主要煤系是下石炭统马查拉煤系、上二叠统妥坝煤系、上三叠统土门煤系、下白垩统多尼煤系。  相似文献   
903.
针对内蒙古农乃庙井田的具体情况,对研究区的含煤性及煤层分布特征进行了简要的分析,然后采用了地震波层位对比和地球物理测井曲线对比方法对各煤层进行了对比研究,为进一步开展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04.
Kuqa foreland depression of the Tarim Basin is one of the largest gas production provinces in China. Thermal history reconstruction using vitrinite reflectance data indicates that the palaeo-heat flow in Kuqa depression was relatively high (50–55 mW/m2) during the Mesozoic, but gradually decreased during the Cenozoic to reach the present value of 40–50 mW/m2. The cooling of the Kuqa depression is probably attributed to the crust thickening and the rapid sedimentary rate. The Jurassic source rocks entered conventional oil window at 100 Ma, and began to generate gas at approximately 75 Ma in the Kelasu area. Thermal maturation of the Jurassic source rocks accelerated significantly since 23.3 Ma, especially in the recent 5.2 Ma. In this foreland depression, source rock maturation, which is likely controlled mainly by burial history, also influenced by the presence of fault thrusting and salt-bearing formations.  相似文献   
905.
Type division and controlling factor analysis of 3rd-order sequence are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tec-tonic analysis,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identification, and other geological researches.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e trends, paleobathymetry and spectral-frequency of representative well logs, 3rd-order sequences can be divided into 3 types: (a) global sea level (GSL) sequence mainly controlled by GSL change;(b) tectonic sequence mainly controlled by regional tectonic activity;and (c) composite sequence jointly controlled by GSL change and regional tectonic activity. This study aims to identify the controlling factors of 3rd-order sequences and to illustrate a new method for classification of 3rd-order sequences of the middle Permian strata in the Sichuan Basin, China. The middle Permian strata in the Sichuan Basin consist of 3 basin-contrastive 3rd-order sequences, i.e., PSQ1, PSQ2 and PSQ3. Of these, PSQ1 is a GSL sequence while PSQ2 and PSQ3 are composite sequence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was stable during the deposition of PSQ1, but was activated by tectonic activity during the deposition of the middle Permian Maokou Formation.  相似文献   
906.
青藏高原是新生代隆升的构造地貌。本文试图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北缘的西秦岭上白垩统的研究,揭示新生代青藏高原隆升之前的晚白垩世原型盆地和构造地貌背景,这对探索青藏高原隆起过程的起始至关重要。西秦岭腹地岷县地区分布着一套角度不整合于下伏不同时代地层之上且沉积序列相近的上白垩统红层地层。该套红层现今呈离散分布,故多被认为是西秦岭陆内造山阶段不同山间盆地或走滑拉分盆地的沉积物。对不同高程和露头上的该套红层与下伏地层之间角度不整合面地质特征对比分析,特别是对不整合面之上含砾砂岩和砂岩的粒度组成和颗粒的显微结构研究表明,该套红层底部的胶结砂砾岩和其上的红色砂岩皆具有沙漠沉积的特征,也就是说西秦岭晚白垩世曾出现过干旱沙漠环境。沙漠环境的出现不仅需要干旱炎热气候条件,而且需要相对平坦的地形地貌空间条件。据此,本文提出了西秦岭在晚白垩世可能处于相对平缓的古地貌状态。现今这套红层不连续分布在相对平坦的山顶面,其下部以洪积砾岩、河床砾岩和砂岩、沙漠相砂岩互层,上部则以河一湖相红色泥岩、粉砂岩和细砂岩等细碎屑沉积为主。经研究分析认为西秦岭在上白垩统红层开始沉积之时,总体已处于地形起伏不大的洪积平原和宽谷型河流地貌,而晚期则演变为平坦湖盆地貌,其原始盆地为统一宽缓的湖相盆地。现今上白垩统红层地层和角度不整合的弥散性分布是在印度板块-欧亚板块碰撞汇聚的动力学背景下,青藏高原崛起和逆冲-走滑作用以及地壳不均匀抬升-侵蚀的结果。西秦岭晚白垩世相对平坦的古地貌状态确定可为研究西秦岭中新生代陆内构造过程和高原隆升与板内变形在东北缘的扩展提供重要线索和参考标志。  相似文献   
907.
井漏是钻井过程中常见的复杂情况,处理不好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SD-1孔在钻进中遇到中生界三叠系刘家沟组时,先后发生了2次井漏.针对该区地层压力低,可钻性差,尤其是含细砾岩的底部极易发生井漏的特点,在前期3次堵漏失败后,采取了胡桃壳-聚丙烯酰胺进行堵漏,并最终获得了成功.该方法可为类似地区的堵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08.
振冲碎石桩在地基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姜波 《中国煤炭地质》2013,(8):46-47,67
振冲碎石桩是近几年发展较快的软弱地基处理方法。通过对辽源污水处理厂A?/0反应池地基处理的应用,系统介绍了振冲碎石桩在施工过程中的机械及工艺流程。并就加固机理、施工方法以及实用效果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说明振冲碎石桩适用于松散砂土、粉土及淤泥质粉土地层,经过成孔、排污、清孔、填料、振密,最终控制成桩,可明显改善地基承载力,对软弱地基处理效果显著,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09.
长期以来,钻孔岩心倾角仅用于计算岩煤层真厚度。为了能由此导出岩层真倾角更广泛的使用,作者查阅了相关书籍,未发现对岩心倾角概念以及其和真倾角间关系详细论述。经过深入研究和实践验证,发现岩心倾角与岩层真倾角是不同的概念且一般不相等,两角之间是一种复杂的函数关系。经过理论分析和实践验证,得出了钻孔岩心倾角和岩层倾角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进行了相关的讨论和说明,为隐伏地区的地质勘查提供了直接的倾角参数,从而提高了钻孔资料的分析利用程度,对于正确分析煤岩层赋存状态与地质构造、提高地质成果的质量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10.
采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及全国740站逐日降水资料,讨论了江淮流域持续性强降水期间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变动特征及其与非绝热加热的关系.通过个例合成研究发现:副高位置变异与强降水持续期间大气非绝热加热关系密切.强降水持续期间,副高北侧的江淮流域和西侧的孟加拉湾北部地区均存在强烈的视热源和视水汽汇.强降水发生前3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